家长成为课程建设的重要参与者 ——广州市天河区华景小学家校融合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2017.12.29点击: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学习资源和教学资源变得触手可及,教与学之间的界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界限正在逐渐被打破。学校教育回归到以育人为核心的教育原点,对家校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家长不能仅仅是学校教育的配合者,而必然从外围走向中心,成为学校课程决策的重要参与者。


家长参与学校课程决策,有据可依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基石,其中,学校教育是基础也是核心。


家长参与到课程的决策过程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提升学习动机。国外多年的研究表明,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与管理,对中小学生在社会、情感、意识和学业方面的成长与进步有重要影响。美国西南教育发展实验室的一份报告显示:当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参与教学时,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会更好,更喜欢学校,待在学校的时间更长。同时,该研究也表明,无论家庭的收入和背景如何,只要家长参与教学,学生就有可能取得更好的考试成绩,选修更高水平的课程,超过班级的其他学生,同时顺利获得学分,社交技能更强,能更好地适应学校。该研究还表明,家长参与也能提高教师的士气、热情,增强他们的教育责任感、自豪感。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学校有了开发校本课程的决策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建立教育部门、家长以及社会各界有效参与课程建设和学校管理的制度”,这使家长参与学校课程决策成为可能。


随着“80后”成为家长,家长群体具备了良好的学习能力、课程决策与实施能力,并且有参与学校课程设置的意愿。让他们有目的、有组织、有纪律地参与到学校课程决策中,可以促进学校课程决策主体多元化,从而保证学校课程的决策更加科学,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家校融合研究中心:家长参与课程决策的途径


家长参与课程决策是指家长完全参与到校本课程的目标制定、内容选择、组织实施、评价审议之中。2016年,广州市天河区华景小学成立“和雅”家校融合研究中心,下设课程开发研究室、叙事研究室、心理研究室、政策研究室,由家长、学校、社区、专家共同参与,形成了多主体、多层次的校本课程决策模式。学校以这四个研究室为依托,从学科、心理辅导、德育、政策等角度开展全方位的研究,提升家长、教师和学校的育人能力,打开学科,打开学校,使学生从学科的学习逐渐过渡到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主题的学习,实现全学科育人、全过程育人。


广州天河区教育局对华景小学“和雅”家校融合研究中心,从资金与硬件上提供全力支持。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提供专业支持,“和雅”家校融合研究中心成为广东省基础教育研究实验基地。“和雅”家校融合研究中心的工作涉及各个年段、各个学科,全体教师分不同时间、不同层次、不同形式,加入到研究中心的工作中来。课程开发基于项目、基于问题、基于主题,既与教学相关,又与德育相关;既与课程相关,又与活动相关;既与学校生活相关,又与家庭生活相关;既与学生现在的学习相关,又与未来的生活相关。


坚持科学性过程性整合性的实施原则


在具体实施中,华景小学坚持科学性、过程性和整合性的原则。科学性是指尊重教育规律,强调课程的专业性。例如基于项目的学习,选择与广东省社科院合作,将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课题成果转化为课程内容,由广东省社科院历史所副所长周鑫做主持专家,与教师合作,将其转化为以培养学生本土观与本土视野、海洋观与海洋视野、世界观与世界视野为目标的海洋课程。过程性是指长远规划与现实可行性相结合,考虑家长和教师的成长性,采取分层、逐步的推进方式。例如海洋课程的推进,先在学校的春秋游中实施,不增加教师的工作量,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各个博物馆合作,以活动式和体验式的研学旅行方式开展。专家组先给家长上课,然后家长、教师、专家共同开发研究性学习的菜单和任务,让教师和学生自主学习。但制定课程需要长远规划,“海上丝绸之路”涉及10多个博物馆,为此学校制订了课程的三年规划,从分年级的博物馆研习到回到学校后的分小组深度学习,从专家导师到家长导师、教师导师,我们从家长和教师的专业、兴趣和时间出发,分层逐步推进。整合性是指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家校共育为切入点,重构课程教学、教育评价、学习情境、家校关系,发现教育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并开展研究,推动学校实现在“互联网+”背景下进一步的变革与发展。例如“海上丝绸之路”,我们目前已确定了数学、英语、语文、历史等数十个研究方向,对接学科,整合学科,重构学科,与博物馆共同开发相关软件和APP,将其与学科教学内容整合、与信息技术整合,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转化为博物馆的“文创”项目。


经过一年的研究与实施,学校基本完成了两套多元化、专业化、信息化的活动课程的开发,形成了校本教材;在对家长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确定了家长课程、专家课程和家长学校三类家校融合的课程形态;家长、专家与教师们初步习得了基于主题、基于项目、基于问题开展教学的理念、技术和方法;基本形成了科研机构、家庭与学校三位一体的学术共同体的意识。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学校将逐步建构及发展各类家校融合的评价指标和工具,同时培育家校共育的专业人员及种子教师,积极推动家校志愿者培育,建立家校共育专业人员数据库,推动家校共育的专业化进程,建立与社区、图书馆等机构合作的常态化机制,推动家校共育公益化的进程,推动学校在互联网时代教育教学的整体变革。


(作者系广州市天河区华景小学校长、广东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7年12月27日第10版 版名:课程周刊·教改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