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在教育改革中获得幸福感

2017.12.31点击:
“我的孩子不用择校,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这是之前我没有想到的。”家住文昌门附近的市民刘进告诉记者,自己所住的地方被划归到西安市第93中学学区,但是他更想让孩子上附近的西安市第26中学,因为26中的教育资源更加优质一些。“现在,两所学校通过精准帮扶融合成了一所学校,我再也不担心孩子的教育问题。”
教育是民生最大的福祉之一。不断新建幼儿园、中小学,创新“名校+”办学模式,扩大师资力量,实施“全面改薄”项目,落实13年免费教育,推进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我市始终将满足学生们日益增长的就学需求放在首位,坚持走教育优先发展之路 ,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努力让群众在教育改革发展中获得更多幸福感。
故事一 “我再也不用给孩子择校了”
一年前,西安市第93中学是碑林区的一所薄弱学校,校园基础设施较差,每年初一招生仅十几名学生。英语教师曹晓燕说:“每次面对十几个孩子讲课,都觉得干劲不足,虽然也努力教好孩子们,但永远是自己钻研,教师交流少,参加全市的活动就更少了。”2016年暑假过后,碑林区教育局决定,西安第26中学全面接收市93中学,93中校园按照26中标准整体改造,93中的老师学生全部在26中执教、上课。“在26中教书有一段时间了。来之前还觉得很忐忑,但是学校并没有区别对待我们这些教师,反而很重用我,让我带初三的英语,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研讨,相互关心,我感到从没有过的干劲儿!”曹晓燕高兴地说。
初三五班的徐紫嫣然初一、初二都在93中就读,也是去年暑假过后来到26中就读的。“我们班同学都被打散到26中的各个班级当中,并没有被区别对待。26中老师课讲得好,这一段时间我成绩提高得很快,现在对中考很有信心。”她说。初一年级学生家长刘进本来就想让孩子在26中就读,无奈学区是93中的。“在93中报名的时候直接就让孩子来26中就读了,把我们全家都高兴坏了。孩子能上一所好学校比啥都强!”他难掩自己内心的喜悦。
据26中校长刘俊博介绍,两校之间并不是简单接收,而是深度融合,26中和93中作为一个整体,协调推进,全面提高。“其实,这种精准帮扶的方式,给两校带来的是共赢的局面。93中学生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93中教师能和26中教师相互交流、学习、提高;对26中来说,在帮扶中提高自身,还扩大了校园发展的空间。目前,市26中已经全面管理市93中,两校师生一起上课,促进共同发展。”他说。
创新“名校+”办学模式
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覆盖
为了给群众提供更公平、更具质量的公共教育服务,近年来,我市扭住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这个关键,紧盯破解“上学难”问题精准发力,通过巩固大学区管理制改革成果,推广“名校+农校”“名校+薄校”“名校+新校”办学模式,切实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覆盖。
2014年秋天,西安经开第一小学正式开学,这是由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投资建设、委托陕西省西安小学管理的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现代化全日制公办完全小学。学校在行政管理上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理事会由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和陕西省西安小学共同组成。经开一小和西安小学两校共享资源,实行一体化管理,同步配备师资,同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经开一小的教师团队由西安小学委派优秀教师、经开区管委会公开招聘和经开一小招聘等方式共同组成。在经开区管委会强有力的后勤保障中,西安小学利用自己强大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基础教育的改革试验提炼出了非常宝贵的经验。创新的管理办法、灵活的用人机制,特别是“名校管理、政府买单、百姓实惠”的这种合作方法,为教育均衡发展做出了引领与示范。
另外,全市还建成市级大学区优质教育资源数字化共享平台,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的资源“距离”更近,城乡孩子实时共上一堂课、共享名师面授已成为现实。“以前听西安铁一中老师的课,对我来说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但如今却实现了!”通过大学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蓝田县初级中学初三学生贾倩格实现了听铁一中名师讲课的愿望。“互动课堂”“在线公开课”“微课”等新鲜的“网上课堂”,打破了中小学学生学习的物理疆界,实现了无处不在的学习,塑造了西安教学新生态。目前,全市建成市级大学区优质教育资源数字化共享平台,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的资源“距离”更近,城乡孩子实时共上一堂课、共享名师面授已成为现实。同时,随着清华大学附中、黄冈中学等办学品牌先后落户西安,高新梁家滩国际学校即将建成投用,包括外籍人士在内的市民群众将有越来越多的教育选择。
故事二 从招不满30人到招生104人
走进西安市西信中学·金花南路小学,记者不敢相信眼前看到的这一切。去年暑假之前,这里还是破旧不堪的校舍,一栋80年代的四层教学楼墙皮脱落,土操场一下雨就变成了泥地。而现在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装修一新的教学楼,墙外体用白色和红色粉饰一新,教室里新的课桌椅、触碰一体式黑板、空调一应俱全。学校更是重新打造了阅览室、会议室、卫生间等地方,让学生和教师享受到了优质的教学环境。
据校长李懿介绍,她是去年6月份到这所学校的。改造前的西信中学,因为办学条件落后、教学设施陈旧,没有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到该校就读,三个年级只有3个教学班级,学生不到30人,是一所名副其实的薄弱学校。2016年8月1日,区教育局投入1000多万元对西信中学进行了一期改造,如今西信中学校容校貌焕然一新,教室更换了课桌椅,安装上了触碰一体化多媒体,护眼灯、窗帘、绿植为班级增添了家的温暖。2016年秋季开学,在校学生迅速增加,由以前不到30人,快速上升为七年级二个班招生104人。
新建中小学幼儿园36所
共增加学位4.8万个
群众盼望子女上好学校,反映了群众对高水平、高质量教育的迫切需求。我市坚持走教育优先发展之路,加快学校建设,增加学位供给。全市每个乡镇均建成至少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新建改造提升义务教育学校496所,实施“全面改薄”项目学校972所,共惠及学生33.6万人次。各开发区新建中小学、幼儿园36所,改造提升学校50所,共增加学位4.8万个。
另外,我市还新建学校食堂671座,惠及学生38.9万人。先后实施765所中小学校园网和8641个教学班“班班通”项目建设,已有96所学校建成数字化校园,18所普通高中学校正在打造智慧校园。2017年,全市启动12所新建学校项目,将增加学位2万个;认真抓好校园植树造绿、农村学校旱厕改水厕项目、校园新风系统试点等建设,学校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目前,全市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到42.2%,三级以上幼儿园占比达到60.2%;创建省级示范高中30所、标准化高中135所,优质高中占比达到86.54%,省示范高中实现了涉农区县全覆盖。
故事三 专家把脉课堂教学每月“问诊”
坚持每月“问诊”一所中学和一所小学,专家把脉课堂教学,倾心交流指导,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效率。记者获悉,我市碑林区教育局创新开展“名师问诊”活动,组织特级教师、省市级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组成专家团队走进教学一线,受到了师生的一致欢迎,促进了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推动了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市26中英语老师杨筱冰是碑林区的名师,也是碑林区英语名师工作室的带头人。目前她的工作室有9名教师,经过三年的发展,这9名老师都成长得很快,有的开了自己的工作室。工作室成员会不定期到各个学校开展“问诊”活动,面对面帮助老师们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名师工作室的老师就是火种,将逐个去点燃别的老师,逐步带领全区教师共同发展!”杨筱冰说。
补充新教师1560名
开展“名师工作室”建设
教师是教育的关键。我市坚持抓好师德师风建设,扎实开展在职教师有偿补课、幼儿园规范保教行为专项治理行动。大力吸引优秀人才从教,重点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今年全市补充新教师1560名,其中硕士以上学历人员185名。同时,均衡配置师资力量,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大学区教师交流补助政策,率先开展“名师工作室”建设,率先实施大学区名师导航工程,全面实现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常态化,每年有近6200名教师、校长在城乡、校际之间转任交流,促使更多的好校长、好老师到薄弱学校任教。
全力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全市每年培训校长教师约4万人次。今年,市委、市政府评选出30名全市首届“最美教师”,在教师节期间进行了隆重表彰。我市同时关注农村教师生活保障,周至、鄠邑、长安、蓝田、临潼的876所学校、19390名乡村教师及时享受补助政策。
故事四 “学校饭菜比家里的还要香”
鄠邑区甘河镇中心学校,是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农村学校之一。11时50分,午餐时间到了,一阵阵烧排骨的味道从食堂飘出。闻着这浓香,学校食堂门前排着整齐队伍的孩子们,禁不住咽下口水,在寒风中似乎也多了几缕温暖。
据鄠邑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耿军锋介绍,学校营养改善计划主要通过午餐或课间加餐等形式进行。课间加餐主要针对中午回家吃饭的孩子,每天早读后,学校提供一盒牛奶、一个鸡蛋、三块面包。而对于另一部分学生,则是提供完整的午餐。
耿军锋说:“午餐食谱按照营养均衡搭配,结合关中饮食习惯制定。根据季节的不同,食谱也会相应调整。每所学校制定食谱后,还要在食堂公示,接受家长、学生、教师组成的膳食委员会的监督,并在区学生资助中心备案。”记者在甘河镇中心学校食堂看到一份食谱,包含炸酱面、煮馍、烩菜、米饭炒菜等10种午餐,从周一到周五每天提供一种,两周内不会重样。
另外,学校食谱中不仅列出午餐品种,还标注了各种原料成分及分量,一目了然。如排骨面,每一份包含面粉130克、排骨肉50克、时鲜青菜10克等。根据当天饭菜的不同,除了主餐之外,还会再提供牛奶、火腿肠或水果。
三年级学生姚珂凡离家远,每天都在校吃午饭,丰富的午餐品种非常合胃口。他说:“学校的饭多、肉菜也多,比家里做得还香!”
认真实施13年免费教育
营养改善计划惠及38.9万名学生
教育是最重要的民生,提升教育福祉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一年来,全市坚持扶贫先扶智,精准落实教育扶贫,认真实施13年免费教育,组织万名干部教师深入建档立卡户家庭宣讲脱贫政策,提振脱贫信心,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学生辍学“0”目标、贫困户义务教育残障学生入学全覆盖、困难家庭子女就学资助政策应享尽享全覆盖目标。
同时,我市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惠及学生38.9万名。及时解决家长后顾之忧,全面推行小学低年级“弹性离校”制度,全市小学参与学生达到11.1万人,参与率达到40%。
本组稿件记者 司文/文

(通讯员 刘瑛 首席记者 李明 摄)

来源: 西安日报(西安)